论姜夔词的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
提要:本文从意象角度对学术界议论颇多的姜夔词做出了新的阐释,力图在前人对白石词风的印象式批评基础上加以分析,从意象角度找出其词风来源,以使姜词读者的感性体验有所根本。全文共分两大部分。导论部分概述了姜夔在词史上的地位及前人对他的评价。正文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单个意象选择的角度来谈,概括为两个特点,即“清冷”、“骚雅”;第二部分从意象组合的角度来谈,也概括为两个特点,即“巧”和“空”。
关键词:宋词 姜夔 意象选择 意象组合
姜夔,号白石道人,是南宋词坛上独领风骚的一位大家,他的词,在形式上源北宋雅词的集大成者周邦彦,吸收了周词典雅、铺陈、精心刻镂的长处,在内在精神气韵上,又与其同代稍前的大词人辛弃疾息息相通,秉承了他那种清刚的风骨,并借此洗去了北宋以降词坛上浓艳的气息,从内容和形式上都使宋词复归雅正[1],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清虚骚雅”[2]的词风,成为南宋张炎等以至清代浙西词派所尊崇的作词典范。张炎说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3],可谓评价极高,而对白石词相反的评价也是从南宋起就存在的[4],到近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则集中表达了对白石词的否定意见,谓白石词“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当代学者对白石词的看法基本没有超出前代,经过他们的阐发,白石词的美学风格进一步得到了彰显,只是这一部分批评文章往往因没有一个固定、具体的切入角度而流于空泛,本文试图从姜词的意象使用角度出发,具体分析白石词的风格特点在意象角度的体现,力争做到条理分明、有理有据。
一 单个意象选取的特点
1. 清冷
“清”是历代词论者对白石词的一致评价[5]。从意象角度看,笔者将“清”的意思界定为“清冷”。所谓清冷,即与热闹相对,清静冷落,远离尘嚣,给人一种如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所表现的那种“悄怆幽邃”之感。至于姜词究竟使用了哪些意象才达到了这种“清冷”的效果,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几个词句:
(1)野梅弄眉妩 (《清波引•冷云迷浦》)
(2)衰草愁烟 (《探春慢•衰草愁烟》)
(3)冷云迷浦 (《清波引•冷云迷浦》)
(4)庭院暗雨乍歇 (《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5)孤舟夜发 (《庆官春•双桨莼波》)
(6)空城晓角 (《淡黄柳•空城晓角》)
以上六例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均是姜夔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意象,这些意象之所以能给人以清冷的感觉,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这些意象多是即目所见的自然之景,如梅、草、云、雨等等,自然景物本身就带有远离社会的意味,更何况姜夔还有意用了野、衰、冷、暗这样的冷色调的形容词来渲染它们所处环境的幽深孤清,就更加突出了气氛的清冷。另一方面,白石即使使用如舟、城这样的人文化意象,也会在前面刻意冠以“孤”“空”等词语来剥离它们与人的联系,这样就更给人一种群芳凋零、人去楼空的凄凉感觉,增加清冷的气息。
姜夔词的意象选择之所以独钟这样一种“清冷”的景物,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讲,是与他这个人的生平遭际分不开的。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1》对他的介绍,姜夔出身薄宦之家,一生过着湖海飘零,寄人篱下的生活。他多才多艺,亦不乏用世之志,曾于庆元三年上书朝廷建议整理国乐,但未受重视。其后两年,又获得一次参加礼部进士考试的机会,但却又未考中。所以他的一生,虽然文名藉藉,却只是一个“不遇”的清客相公身份,而对中国文人来说,“遇”与“不遇”反映在文风上就是绝对不同的富丽与清冷。不遇之人,能力得不到主流社会的认可,才华再高也始终是一种孤立、另类的姿态,这种受冷遇的孤愤之情自然也只有“瘦石孤花”[6]这样幽寂清冷的意象能够寄托。而与姜词一样精心刻镂的周邦彦词之所以呈现出与姜词迥乎不同的富丽精工的风格,也正因其几乎一生为官,更曾任“提举大晟府”这样国家音乐机构主管的职务,才华得到主流社会承认,心境平和雅正,自然美学风格也与主流社会所认可的富丽堂皇趋于一致。但是美是具有多样性的,姜夔这种清冷孤峭的词风虽不被主张温柔敦厚的儒家正统文化所看好,但却正代表了广大下层知识分子的立场,而得到他们的广泛欢迎,被推为南宋词坛大家。
另一方面,白石词的意象选择之所以给人清冷感也与他写词时的具体环境和心境有关。仍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1》载:白石自幼随父宦居汉阳,成年后出游扬州,旅食江淮,来往于湘鄂等地,30岁后依诗人萧德藻寓居湖州,后来则与范成大等一些当时著名的诗人相往还于江浙一带,一生几乎都是靠水而居,日常所见的都是南方水畔汀边的清冷之景,而见到它们时的诗人又经常是访友归来,孤单清寂的心境,自然就赋予笔下意象以强烈的清冷感觉了。文人失意虽同,而南北自然风光各异,试想一个常年生活在塞外的诗人,即使有与姜夔类似的心境,笔下也必不会出现野梅、孤舟一类的意象,南方湿润的水气,本身就给自然景物带来了不同于北地豪壮的清冷感。
2. 骚雅
清人陈廷焯曾用“清虚骚雅”概括白石词风,可以说是极为恰切的。“清”,刚才我们已经进行了讨论,“虚”,也就是空,我们将于下文进行讨论。这里我们着重来谈一谈白石在单个意象选择上的另一个特点,即骚雅。如本文导论中所言,姜夔是南宋词坛复雅的先锋,据《文学批评术语辞典》所言,雅,从艺术风格的角度看,包含有高古、含蓄、空灵的质素,与浅近、奔放、写实的“俗”正好相对。[7]高古、含蓄、空灵无疑正适合界定姜夔词的美学风格,但具体到个别意象上,这种“骚雅”的特点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呢?我们不妨举以下一词为例: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忆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叫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这首词即是姜夔著名的咏梅二词之一《疏影》。本词骚雅的质素首先来自于其意象的典丽,此词中的意象,如“翠禽”、“修竹”、“佩环”、“蛾绿”、“金屋”等都是用典,一连使用了五个美女的典故,立即使这首词带上了几分清雅秀气。姜词的用典,与前代另一长于用典的大词人辛弃疾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辛词的用典,着重用典故的内涵,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等都只是借典故来陈述事实,即使是说明主观情绪,那么这情绪也是非常明朗的,一望即知的;而姜词的用典则着重用典故的形式,他往往不直接使用典故,而是将一个典故拆解开,用自己的话语重新加以叙述,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许多加入了作者艺术创造的美丽意象,而原本非常确定的典故的内涵也在重新加工后变得朦胧隐晦,给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更大的抒发余地,这样就使白石词自然脱去了浅近俚俗的成分,而具有含蓄典丽的特征。
从单个意象的角度说,姜词“骚雅”的另一原因还在于,姜词中的每一意象都并非就事论事,而是直接秉承了中国文学起自《楚辞》的香草美人比兴寄托的传统,在意象中蕴含了自己深厚的思想感情,寄托了自己高远的志向怀抱。还以此词为例,“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是对杜甫诗《佳人》“日暮倚修竹,天寒翠袖薄”的化用,杜诗本身就是借一位被弃的佳人形象来寄托自己政治不得意的感伤,姜夔将这句诗拆解成“篱角”、“黄昏”、“修竹”等意象,将梅花比喻成佳人,又用佳人来暗喻自己,而且着意渲染了梅花所处环境的孤寂凄清,更进一步的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缺乏知音的惆怅之情,决非仅仅就梅写梅,弃神写形。此外,姜夔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如梅[8]、莲[9]亦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所习见的意象,经中国文人的历代沿用,其内涵早已脱离了具象本身,而成为一种象征符号了。如梅代表的是一种遗世独立的高士形象,莲代表的是一种清高出尘的君子形象等等都已早有定论,姜夔对他们别有偏爱,自然也决非单纯被此二花的色香所吸引,作为一个传统知识分子,他对这两种植物的喜爱,及对这两个意象的使用,当然更多的是因为它们能寄托一种与己相近的精神气质。而词一有寄托,自然醇雅深厚,不同于直书所见那么浅俗了,这也正是连对姜颇有微词的王国维也不得不承认姜词“格韵高绝”[10]的原因。
至于姜词的意象为何有这样“骚雅”的特征,还得从他这个人的身份上去解释。姜夔一生布衣,流落江淮,始终是一个依附贵胄的清客身份,因此他的词,受众极为狭窄,大多只在他的幕主兼朋友,如萧德藻,张鑑等一些上层知识分子之中流传,更有一些是直接应约而作,姜夔直接面对这样的人进行创作,而且在经济上又对他们有依附关系,自然要投合他们典雅精细的士大夫美学趣味。但他的不得志又使他在精神气质上与以屈原为代表的失意知识分子息息相通,具有孤愤、感伤的特征,这样的情绪,在主张温柔敦厚、不偏不倚的儒教中国,自然不能直接得以宣泄,而只能通过香草美人的意象来委婉曲折地透露。姜词意象使用上比兴寄托的特点正是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典雅,华丽,别有寄托,这就是姜词“骚雅”特点在单个意象使用上的体现。
二 意象组合的特点
1. 巧
所谓“巧”,也就是指意象与意象之间联系方法巧妙,不是平铺直叙,而是独具匠心,通俗的说,也就是词句的雕琢,据清代江顺诒《词学集成》中载宋徵璧语云“姜白石能琢句”,[11]可见古人对于白石的琢句之功也是有一定认识的。在这里不妨随便举几个例子来说明白石词在意象组合上“巧”这一特点:
(1)“簟枕邀凉”
这句无非说席子和枕头很凉爽,然而他用一“邀”字,将簟、枕与凉这三个意象组合起来,就给了人一种新鲜的感受,似乎“凉”是簟枕二物邀约而来,将簟枕拟人化,同时将“凉”具体化,简单的一个动词,使三个意象都活了起来,可见姜词琢句之巧。
(2)“淮南皓月冷千山”
只是一幅月照群山的画面,但用一“冷”字将月与山连接,既写出当时客观环境的清冷,又令词人的冷寂之情得以表达,这又可见出白石的巧思了。
(3)“冷香飞上诗句”
香和诗,一为嗅觉,一为精神产品,都是抽象不可触摸之物,此处却用了一个具体的动词“飞上”,使两个意象似乎都可触可感,又形成了一个新奇的诗句。
像这样的例子在姜夔词中随处可见,姜总是用自己的巧思将两个或几个意象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类似后来俄国形式主义者所提出的“陌生化”风格。
姜词琢句巧妙的特点并非他一人独有,乃是受时代风气影响的结果,江顺诒在《词学集成》里指出:“词忌堆积,堆积近缛,缛则伤意;词忌雕琢,雕琢近涩,涩则伤气,南宋以后词家多有此弊”。[12]可说是公允之论。然而为何南宋词多雕琢呢?这是词这一文体成熟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北宋到南宋,词这一文体渐渐发展成熟,由市井里巷的谣曲成为文人的案头之作,小令亦演变为长调,词一写得长,且是刻意为之,就不能单靠创作冲动一气呵成了,而必然由作家运用理性思致,精心刻镂。慢慢展开,这样的慢词,虽比北宋初的小令更见功力,但也少了词草创时期的那份真诚和朴素,这也是江顺诒称雕琢为弊病的原因。试看姜夔前后的词人,从周邦彦到吴文英,词风莫不繁缛雕琢,姜夔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自也不能脱离时代文风而另辟蹊径。
另一方面,姜夔的清客身份对他的琢句特点也起了作用,他一生依附贵胄,除了写词几乎没有其他展示才华的机会,写词对于他,不是士大夫们闲暇时的消遣,而几乎成为了一种职业,为了得到幕主们的赏识,他当然要字斟句酌,尽量让词句推陈出新,巧妙安排,以展示自己的才华了。
2. 空
“空”是姜词最突出的特点,历来的词论家都对他这一点有所注意,无论是张炎对他的推崇,还是王国维对他的批评,都从这一个“空”字上来。在意象使用上,这一很难说清的“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意群[13]与意群间的跳跃性上。姜词中以一个意象为主体的一个意思表达完之后,往往并不接下去顺理成章的引出下一个意象,而是跳跃到另一个出人意料的意象上去,这也就是所谓跳跃性。此处举一词为证: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淞作》
这首词将姜词“空”的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意象组接的角度说,本词上阕由燕雁写到山峰,又写到黄昏雨,句与句之间似联非联,虽是眼前情景,但决非按逻辑或目力所及的顺序依次写来,对比其同代稍后,以“质实”著称的词人吴文英的写景词来,这种特色就体现得越发明显。试看吴文英《高阳台》一词的起首几句:“宫粉雕痕,仙云堕巧,无人野水荒湾,古石埋香,金沙锁骨连环。”虽也是写即目所见,但无论是情感还是逻辑都比姜词脉络清晰。清空与质实的本质区别,恰如叶嘉莹在《灵谿词说》中所论的那样“清空的词要能摄取事物的神理而遗其外貌,质实的词是写的典雅奥博,但过分胶着于所写的对象而显得板滞。”姜词之所以显得清空,正是如叶氏所论,因为直接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文学遗形写神的传统,写景以传情为目的,而不是为写景而写景,只要作者自认为已通过词句将自己的精神气韵传达了出来就达到了目的,不必具体切实的一一描绘所见之景之故。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在意象与意象跳跃所造成的“空”中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读者可以沿着自己的情感脉络将这些联系并不紧密的意象组织起来,自由的寄托自己的志向怀抱。而且由于并非写实,一个意象的出现往往出人意料,这样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跌宕婉转的美感,显得轻灵而不板滞。
但这样做也有不好的地方,因为诗人的情感在意象的跳跃中变得隐晦不明,让人很难准确、直接地把握,不同的读者,对“神”的领会也不同,由于姜词的朦胧清空,虽然每种情感都可以附会其中,但每种感受也都很模糊和微弱,本是遗形写神,结果成了形不全,神亦不全的局面,比起北宋小令中显豁的情志抒发来,姜词多少有一点隔靴搔痒,这也是王国维说白石词“虽格韵高绝,然意境全无”,“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14]的原因了。
至于姜词为何具有这样“清空”的特点,其根本原因还是要归结到诗人本身。词中情志的隐晦是由诗人本身创作时情感的复杂决定的。姜夔本身是一个不得志的知识分子,不被肯定的失落和凄凉心境是一直伴随他的,但他同时又是一个文名藉藉的词人,诗文常常得到朋友们的赏识,因此也有着自负才华、自视甚高的一面。面对触发诗兴的景物时,他心中既有功名未立的失意,又有可以卖文展才的得意,同时由于他“气貌若不胜衣”[15]的个人气质,他的每种情感都不会太强烈,被这种复杂又模糊的情感所赋予的意象,在组合时自然就呈现出一种跳跃之感,而不可能是紧锣密鼓,一气呵成了。还以所举《点绛唇》一词为例,作者从“雁”写到“峰”,又写到“天随子”陆龟蒙,写山峰时,将自己的清苦投射到山峰身上,是一种自伤自怜的情绪;“拟共天随住”句又自况为晚唐名士陆龟蒙,分明又有一种清高自许的得意。按这样复杂的情感脉络组织起来的意象,自然就具有了一种“空”的特色。
以上笔者分别从单个意象选择和多个意象组合的角度对姜夔的词风进行了分析,所总结出的特点“清冷”、“骚雅”及“巧”、“空”虽都已是前人已有的成论,但本文力图通过分析、阐释,使这些较空泛的批评落在实处,为它们找到根据。我国的古典文学宝库内容极为丰富,不论是作品还是前人对作品的批评都有着一再被阐释的可能和必要,但愿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来做这项工作,使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永放光彩。
提要:本文从意象角度对学术界议论颇多的姜夔词做出了新的阐释,力图在前人对白石词风的印象式批评基础上加以分析,从意象角度找出其词风来源,以使姜词读者的感性体验有所根本。全文共分两大部分。导论部分概述了姜夔在词史上的地位及前人对他的评价。正文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单个意象选择的角度来谈,概括为两个特点,即“清冷”、“骚雅”;第二部分从意象组合的角度来谈,也概括为两个特点,即“巧”和“空”。
关键词:宋词 姜夔 意象选择 意象组合
姜夔,号白石道人,是南宋词坛上独领风骚的一位大家,他的词,在形式上源北宋雅词的集大成者周邦彦,吸收了周词典雅、铺陈、精心刻镂的长处,在内在精神气韵上,又与其同代稍前的大词人辛弃疾息息相通,秉承了他那种清刚的风骨,并借此洗去了北宋以降词坛上浓艳的气息,从内容和形式上都使宋词复归雅正[1],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清虚骚雅”[2]的词风,成为南宋张炎等以至清代浙西词派所尊崇的作词典范。张炎说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3],可谓评价极高,而对白石词相反的评价也是从南宋起就存在的[4],到近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则集中表达了对白石词的否定意见,谓白石词“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当代学者对白石词的看法基本没有超出前代,经过他们的阐发,白石词的美学风格进一步得到了彰显,只是这一部分批评文章往往因没有一个固定、具体的切入角度而流于空泛,本文试图从姜词的意象使用角度出发,具体分析白石词的风格特点在意象角度的体现,力争做到条理分明、有理有据。
一 单个意象选取的特点
1. 清冷
“清”是历代词论者对白石词的一致评价[5]。从意象角度看,笔者将“清”的意思界定为“清冷”。所谓清冷,即与热闹相对,清静冷落,远离尘嚣,给人一种如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所表现的那种“悄怆幽邃”之感。至于姜词究竟使用了哪些意象才达到了这种“清冷”的效果,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几个词句:
(1)野梅弄眉妩 (《清波引•冷云迷浦》)
(2)衰草愁烟 (《探春慢•衰草愁烟》)
(3)冷云迷浦 (《清波引•冷云迷浦》)
(4)庭院暗雨乍歇 (《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5)孤舟夜发 (《庆官春•双桨莼波》)
(6)空城晓角 (《淡黄柳•空城晓角》)
以上六例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均是姜夔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意象,这些意象之所以能给人以清冷的感觉,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这些意象多是即目所见的自然之景,如梅、草、云、雨等等,自然景物本身就带有远离社会的意味,更何况姜夔还有意用了野、衰、冷、暗这样的冷色调的形容词来渲染它们所处环境的幽深孤清,就更加突出了气氛的清冷。另一方面,白石即使使用如舟、城这样的人文化意象,也会在前面刻意冠以“孤”“空”等词语来剥离它们与人的联系,这样就更给人一种群芳凋零、人去楼空的凄凉感觉,增加清冷的气息。
姜夔词的意象选择之所以独钟这样一种“清冷”的景物,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讲,是与他这个人的生平遭际分不开的。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1》对他的介绍,姜夔出身薄宦之家,一生过着湖海飘零,寄人篱下的生活。他多才多艺,亦不乏用世之志,曾于庆元三年上书朝廷建议整理国乐,但未受重视。其后两年,又获得一次参加礼部进士考试的机会,但却又未考中。所以他的一生,虽然文名藉藉,却只是一个“不遇”的清客相公身份,而对中国文人来说,“遇”与“不遇”反映在文风上就是绝对不同的富丽与清冷。不遇之人,能力得不到主流社会的认可,才华再高也始终是一种孤立、另类的姿态,这种受冷遇的孤愤之情自然也只有“瘦石孤花”[6]这样幽寂清冷的意象能够寄托。而与姜词一样精心刻镂的周邦彦词之所以呈现出与姜词迥乎不同的富丽精工的风格,也正因其几乎一生为官,更曾任“提举大晟府”这样国家音乐机构主管的职务,才华得到主流社会承认,心境平和雅正,自然美学风格也与主流社会所认可的富丽堂皇趋于一致。但是美是具有多样性的,姜夔这种清冷孤峭的词风虽不被主张温柔敦厚的儒家正统文化所看好,但却正代表了广大下层知识分子的立场,而得到他们的广泛欢迎,被推为南宋词坛大家。
另一方面,白石词的意象选择之所以给人清冷感也与他写词时的具体环境和心境有关。仍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1》载:白石自幼随父宦居汉阳,成年后出游扬州,旅食江淮,来往于湘鄂等地,30岁后依诗人萧德藻寓居湖州,后来则与范成大等一些当时著名的诗人相往还于江浙一带,一生几乎都是靠水而居,日常所见的都是南方水畔汀边的清冷之景,而见到它们时的诗人又经常是访友归来,孤单清寂的心境,自然就赋予笔下意象以强烈的清冷感觉了。文人失意虽同,而南北自然风光各异,试想一个常年生活在塞外的诗人,即使有与姜夔类似的心境,笔下也必不会出现野梅、孤舟一类的意象,南方湿润的水气,本身就给自然景物带来了不同于北地豪壮的清冷感。
2. 骚雅
清人陈廷焯曾用“清虚骚雅”概括白石词风,可以说是极为恰切的。“清”,刚才我们已经进行了讨论,“虚”,也就是空,我们将于下文进行讨论。这里我们着重来谈一谈白石在单个意象选择上的另一个特点,即骚雅。如本文导论中所言,姜夔是南宋词坛复雅的先锋,据《文学批评术语辞典》所言,雅,从艺术风格的角度看,包含有高古、含蓄、空灵的质素,与浅近、奔放、写实的“俗”正好相对。[7]高古、含蓄、空灵无疑正适合界定姜夔词的美学风格,但具体到个别意象上,这种“骚雅”的特点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呢?我们不妨举以下一词为例: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忆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叫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这首词即是姜夔著名的咏梅二词之一《疏影》。本词骚雅的质素首先来自于其意象的典丽,此词中的意象,如“翠禽”、“修竹”、“佩环”、“蛾绿”、“金屋”等都是用典,一连使用了五个美女的典故,立即使这首词带上了几分清雅秀气。姜词的用典,与前代另一长于用典的大词人辛弃疾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辛词的用典,着重用典故的内涵,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等都只是借典故来陈述事实,即使是说明主观情绪,那么这情绪也是非常明朗的,一望即知的;而姜词的用典则着重用典故的形式,他往往不直接使用典故,而是将一个典故拆解开,用自己的话语重新加以叙述,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许多加入了作者艺术创造的美丽意象,而原本非常确定的典故的内涵也在重新加工后变得朦胧隐晦,给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更大的抒发余地,这样就使白石词自然脱去了浅近俚俗的成分,而具有含蓄典丽的特征。
从单个意象的角度说,姜词“骚雅”的另一原因还在于,姜词中的每一意象都并非就事论事,而是直接秉承了中国文学起自《楚辞》的香草美人比兴寄托的传统,在意象中蕴含了自己深厚的思想感情,寄托了自己高远的志向怀抱。还以此词为例,“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是对杜甫诗《佳人》“日暮倚修竹,天寒翠袖薄”的化用,杜诗本身就是借一位被弃的佳人形象来寄托自己政治不得意的感伤,姜夔将这句诗拆解成“篱角”、“黄昏”、“修竹”等意象,将梅花比喻成佳人,又用佳人来暗喻自己,而且着意渲染了梅花所处环境的孤寂凄清,更进一步的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缺乏知音的惆怅之情,决非仅仅就梅写梅,弃神写形。此外,姜夔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如梅[8]、莲[9]亦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所习见的意象,经中国文人的历代沿用,其内涵早已脱离了具象本身,而成为一种象征符号了。如梅代表的是一种遗世独立的高士形象,莲代表的是一种清高出尘的君子形象等等都已早有定论,姜夔对他们别有偏爱,自然也决非单纯被此二花的色香所吸引,作为一个传统知识分子,他对这两种植物的喜爱,及对这两个意象的使用,当然更多的是因为它们能寄托一种与己相近的精神气质。而词一有寄托,自然醇雅深厚,不同于直书所见那么浅俗了,这也正是连对姜颇有微词的王国维也不得不承认姜词“格韵高绝”[10]的原因。
至于姜词的意象为何有这样“骚雅”的特征,还得从他这个人的身份上去解释。姜夔一生布衣,流落江淮,始终是一个依附贵胄的清客身份,因此他的词,受众极为狭窄,大多只在他的幕主兼朋友,如萧德藻,张鑑等一些上层知识分子之中流传,更有一些是直接应约而作,姜夔直接面对这样的人进行创作,而且在经济上又对他们有依附关系,自然要投合他们典雅精细的士大夫美学趣味。但他的不得志又使他在精神气质上与以屈原为代表的失意知识分子息息相通,具有孤愤、感伤的特征,这样的情绪,在主张温柔敦厚、不偏不倚的儒教中国,自然不能直接得以宣泄,而只能通过香草美人的意象来委婉曲折地透露。姜词意象使用上比兴寄托的特点正是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典雅,华丽,别有寄托,这就是姜词“骚雅”特点在单个意象使用上的体现。
二 意象组合的特点
1. 巧
所谓“巧”,也就是指意象与意象之间联系方法巧妙,不是平铺直叙,而是独具匠心,通俗的说,也就是词句的雕琢,据清代江顺诒《词学集成》中载宋徵璧语云“姜白石能琢句”,[11]可见古人对于白石的琢句之功也是有一定认识的。在这里不妨随便举几个例子来说明白石词在意象组合上“巧”这一特点:
(1)“簟枕邀凉”
这句无非说席子和枕头很凉爽,然而他用一“邀”字,将簟、枕与凉这三个意象组合起来,就给了人一种新鲜的感受,似乎“凉”是簟枕二物邀约而来,将簟枕拟人化,同时将“凉”具体化,简单的一个动词,使三个意象都活了起来,可见姜词琢句之巧。
(2)“淮南皓月冷千山”
只是一幅月照群山的画面,但用一“冷”字将月与山连接,既写出当时客观环境的清冷,又令词人的冷寂之情得以表达,这又可见出白石的巧思了。
(3)“冷香飞上诗句”
香和诗,一为嗅觉,一为精神产品,都是抽象不可触摸之物,此处却用了一个具体的动词“飞上”,使两个意象似乎都可触可感,又形成了一个新奇的诗句。
像这样的例子在姜夔词中随处可见,姜总是用自己的巧思将两个或几个意象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类似后来俄国形式主义者所提出的“陌生化”风格。
姜词琢句巧妙的特点并非他一人独有,乃是受时代风气影响的结果,江顺诒在《词学集成》里指出:“词忌堆积,堆积近缛,缛则伤意;词忌雕琢,雕琢近涩,涩则伤气,南宋以后词家多有此弊”。[12]可说是公允之论。然而为何南宋词多雕琢呢?这是词这一文体成熟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北宋到南宋,词这一文体渐渐发展成熟,由市井里巷的谣曲成为文人的案头之作,小令亦演变为长调,词一写得长,且是刻意为之,就不能单靠创作冲动一气呵成了,而必然由作家运用理性思致,精心刻镂。慢慢展开,这样的慢词,虽比北宋初的小令更见功力,但也少了词草创时期的那份真诚和朴素,这也是江顺诒称雕琢为弊病的原因。试看姜夔前后的词人,从周邦彦到吴文英,词风莫不繁缛雕琢,姜夔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自也不能脱离时代文风而另辟蹊径。
另一方面,姜夔的清客身份对他的琢句特点也起了作用,他一生依附贵胄,除了写词几乎没有其他展示才华的机会,写词对于他,不是士大夫们闲暇时的消遣,而几乎成为了一种职业,为了得到幕主们的赏识,他当然要字斟句酌,尽量让词句推陈出新,巧妙安排,以展示自己的才华了。
2. 空
“空”是姜词最突出的特点,历来的词论家都对他这一点有所注意,无论是张炎对他的推崇,还是王国维对他的批评,都从这一个“空”字上来。在意象使用上,这一很难说清的“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意群[13]与意群间的跳跃性上。姜词中以一个意象为主体的一个意思表达完之后,往往并不接下去顺理成章的引出下一个意象,而是跳跃到另一个出人意料的意象上去,这也就是所谓跳跃性。此处举一词为证: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淞作》
这首词将姜词“空”的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意象组接的角度说,本词上阕由燕雁写到山峰,又写到黄昏雨,句与句之间似联非联,虽是眼前情景,但决非按逻辑或目力所及的顺序依次写来,对比其同代稍后,以“质实”著称的词人吴文英的写景词来,这种特色就体现得越发明显。试看吴文英《高阳台》一词的起首几句:“宫粉雕痕,仙云堕巧,无人野水荒湾,古石埋香,金沙锁骨连环。”虽也是写即目所见,但无论是情感还是逻辑都比姜词脉络清晰。清空与质实的本质区别,恰如叶嘉莹在《灵谿词说》中所论的那样“清空的词要能摄取事物的神理而遗其外貌,质实的词是写的典雅奥博,但过分胶着于所写的对象而显得板滞。”姜词之所以显得清空,正是如叶氏所论,因为直接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文学遗形写神的传统,写景以传情为目的,而不是为写景而写景,只要作者自认为已通过词句将自己的精神气韵传达了出来就达到了目的,不必具体切实的一一描绘所见之景之故。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在意象与意象跳跃所造成的“空”中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读者可以沿着自己的情感脉络将这些联系并不紧密的意象组织起来,自由的寄托自己的志向怀抱。而且由于并非写实,一个意象的出现往往出人意料,这样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跌宕婉转的美感,显得轻灵而不板滞。
但这样做也有不好的地方,因为诗人的情感在意象的跳跃中变得隐晦不明,让人很难准确、直接地把握,不同的读者,对“神”的领会也不同,由于姜词的朦胧清空,虽然每种情感都可以附会其中,但每种感受也都很模糊和微弱,本是遗形写神,结果成了形不全,神亦不全的局面,比起北宋小令中显豁的情志抒发来,姜词多少有一点隔靴搔痒,这也是王国维说白石词“虽格韵高绝,然意境全无”,“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14]的原因了。
至于姜词为何具有这样“清空”的特点,其根本原因还是要归结到诗人本身。词中情志的隐晦是由诗人本身创作时情感的复杂决定的。姜夔本身是一个不得志的知识分子,不被肯定的失落和凄凉心境是一直伴随他的,但他同时又是一个文名藉藉的词人,诗文常常得到朋友们的赏识,因此也有着自负才华、自视甚高的一面。面对触发诗兴的景物时,他心中既有功名未立的失意,又有可以卖文展才的得意,同时由于他“气貌若不胜衣”[15]的个人气质,他的每种情感都不会太强烈,被这种复杂又模糊的情感所赋予的意象,在组合时自然就呈现出一种跳跃之感,而不可能是紧锣密鼓,一气呵成了。还以所举《点绛唇》一词为例,作者从“雁”写到“峰”,又写到“天随子”陆龟蒙,写山峰时,将自己的清苦投射到山峰身上,是一种自伤自怜的情绪;“拟共天随住”句又自况为晚唐名士陆龟蒙,分明又有一种清高自许的得意。按这样复杂的情感脉络组织起来的意象,自然就具有了一种“空”的特色。
以上笔者分别从单个意象选择和多个意象组合的角度对姜夔的词风进行了分析,所总结出的特点“清冷”、“骚雅”及“巧”、“空”虽都已是前人已有的成论,但本文力图通过分析、阐释,使这些较空泛的批评落在实处,为它们找到根据。我国的古典文学宝库内容极为丰富,不论是作品还是前人对作品的批评都有着一再被阐释的可能和必要,但愿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来做这项工作,使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永放光彩。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